简介:面试是工作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定期来一场面试,可以抬头看看竞品;也可通过一场面试,让自己跳出思维的枷锁,切换身份和场景,去看看正在高速发展,日益变化的行业局势,产品现状,从而帮助我们重新更全面的思考当前 ...
在这波冷至冰点的互联网寒冬里,依旧有很多跟我一样的互联网人正在面试找工作,前路漫漫,走的非常艰辛。 现在想就我的面试体验、收获、方法分享给更多同路人,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也是对自己面试经历的一次阶段性复盘总结,我们共同受益。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一、面试是产品经理/互联网人成长最快的路径首先,为什么说面试是产品经理/互联网人成长最快的路径呢? 这里更多是来自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也是跟多个经历过面试的同行朋友们交流后的看法,而这些促进个人快速成长的核心关键点,很难从平时的工作中获得,面试却是最高效的一种获得成长的方式。这里可以展开具体说下。
(2)能够与各色各样的我们的同行做深度交流,通过面试中的沟通交流,获知他们正在做哪些事儿,他们是怎么思考、拆解问题,达成目标的。我们在阅读着别人的经历中反思自己,自我成长。从一场面试到下一场面试,从一面到二面三面,我能够每天跟3+位面试官深聊,就在不断的发问——思考——回答中,完成自检。
(3)随着对每场面试的思考总结,我能够站在全局的角度,重新去思考之前的工作,甚至可以达到,假如我现在回去做之前的工作,能够找到更加清晰、相对完美、可落地执行、追踪效果的产品方案。而这种思考对于常年保持一种工作状态的我们来说,很难去发现的。 (4)沟通应对能力得到强有力的提升,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面试官是男是女,是温和还是犀利,是发散还是聚焦,喜欢关注全局还是偏爱追踪细节……我从一开始的不适应到开始适应,再到从容应对。 (5)情绪管理和心态建设,在几轮不尽人意的面试结果中得以磨练,直至达到更佳状态。一次无声的面试反馈,一场不佳的面试体验,一位盛气凌人的面试官……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面试中遭受的千锤百炼,最终都将成就我们自己。 (6)习惯养成最是难得。高密度的面试安排,保持每天思考总结,面试复盘,简历更新,随时接受新挑战的劲头,为下一秒成为更好的自己做准备。 (7)面试还有助于提高自我认知,促使思维思考成熟。面试是一种修行,更是一个人成长的加速器,我们真的需要这样一个纯粹的,用来自我思考和规划的时间窗口,来看清很多事情的本质,来进一步的了解自己。 其实,这样的机会不会太多,我们的一生中,职业选择的机会就那么几次,所以很有必要慎重对待。 小结: 所以,我认为面试是学习新知,探索新领域,找寻适合自己发展机会,最快捷有效的方式,也是产品经理/互联网人成长最快的路径。每一位专业人士的提问和表达,都值得深思和继续探究。在逆境中成长,找寻那种叩击心灵,直击灵魂的感觉。被虐自然难受憋闷,但却最利于成长,正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 我想,一场好的面试不仅仅是有能力拿到offer,而是能够透过面试,更进一步的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知识盲区,思维枷锁,能够快速找到自我提升的方式方法,真正的在面试中得到成长;一场差的面试也许并不是面试失败本身,而是怨天尤人,心态崩溃,自乱阵脚的状态。 二、想要提升面试成功率,我该怎么做?对于有一定工作经验,参与社招的我们来说,我觉得想要面试成功,最重要的是你与岗位高度匹配。面试找工作也需要讲究策略,需要用到策略思维,去发现哪些可能与自己较为匹配的工作机会。 首先,策略是一种实现目标的思路。 从产品角度上讲,策略可服务于任何一个产品、业务线、功能点,它和功能、活动、文案一样,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 在策略产品工作中常会用到策略四要素:
就拿地图产品的公交线路推荐来说吧:
在面试的真实场景中,我们想要达到的理想态,应该是能够找到,与自己目标定位高度匹配的,职业发展机会,现实中又难免差强人意。当然,若能达到这样的理想态,对公司和个人而言都是非常幸运的。 (2)输入 影响最终面试结果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个人和企业两方面。
①个人兴趣倾向:自己对哪个行业感兴趣,是否继续找之前所在的行业,或是自己对做什么样的事情感兴趣,毕竟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才能够自我驱动去做一些事情。 ②个人工作经验:之前做的是偏C端还是B端,是大厂还是小公司,是用户产品还是商业产品,是偏功能设计还是偏策略多一点,工作了1年还是5年。 ③个人项目经验:之前做的是电商产品还是金融产品,产品的定位是什么,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总结,目标用户是谁,业务框架是什么;你在做的事情从公司业务,部门划分,团队分配各个维度去看,居于什么位置,起到什么作用,创造了什么价值,这其中的亮点和难点分别是什么。 这一项内容,往往是面试过程中,面试官最爱发问深究的部分,也需要自己理解的非常透彻,能够融会贯通,才能顶住各种发问,需要做到,无论大局还是细节上,都能给出自己合理的回答。 ④个人优劣势:总结个人优势和劣势,是个不断自我了解和认知的过程。面试官希望从你的回答中,看到你对自己是否有清晰的认识,准确的定位。而你需要在职位匹配度上尽可能的展露优势,核心竞争力,同时也需要自知不足,最好有清晰的提升计划,尽快赶上或是避开不足。 ⑤离职原因:这个问题100%会被问答,而90%以上的求职者会说是个人原因。而真实的原因可能是收入不满意,团队氛围、领导风格等问题,无论如何,自己想清楚就好,回答合理即可。
⑦个人求职目标:这一项基本是对以上各个方面考虑后的综合定义,基于以上自我分析和理解,我想找xx行业里的xx公司的xx岗位,非常的清晰,可以针对性的投递简历了。 【职位因素】 ①公司基本面:
这些内容都可以百度之,或是从官方、媒体、脉脉、知乎找答案,也能从面试评价中窥探一二。 ②职位描述: 重点去理解,职位描述中讲到的工作职责,以及任职要求,圈出核心工作要点和要求的工作技能、经验,在与自己的经验和目标做匹配。假如匹配度较高,可以进一步重点研究,待准备相对充分了,有的放矢,开始针对性的投递简历。
③薪资水平:
④团队氛围: 公司业务是产品驱动还是运营驱动,团队的学习氛围如何,团队成员之间是如何沟通协作打配合的。 这个问题可以在面试过程中,在最后的提问环节提出来,一般情况下面试官会相对全面且真实的告知,存在疑惑的地方也可以继续追问。 ⑤领导风格:
⑥招聘情况: 本次招聘的岗位,是开启新项目后新岗位的招聘,还是定向的补缺或是新增;都在哪些招聘渠道发布了,是否有内推机会;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评估这个岗位的重要、紧急程度。 (3)计算逻辑 可以理解为,各相关影响因素权重分配,自我目标定位和职位描述的匹配值计算。 对于匹配度高的公司岗位,重点研究分析,主动投递,或是找朋友内推。 这个阶段重点是对高匹配的每一个职位描述的深度剖析,看懂职位描述,能力要求,以及加分项,再针对性的制作简历。 简历里不一定非要贴照片,写自我介绍,更重要的是高亮突出与职位要求匹配度高的工作经历,项目经验,数据指标、核心能力,关键知识点,也包括工具的使用,方法论的提炼。 如果有能力对目标岗位的产品做深入的研究分析,这一定是最有力最高效的助力面试成功的加分项,若不够深度,盲目建议可能适得其反,不如不做。 简历里最好还能提供一些加分材料,能够加强个人的各项综合能力,提升个人竞争力,能够让HR在筛简历时,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让你在众多简历中脱颖而出。这些加分材料一定要真实,可以是一份作品集的链接二维码,也可以是你的个人输出文章专栏,还有真正的兴趣爱好。 (4)输出 是每一场完整又真实的面试体验。 可以统计一共投递了多少次简历,简历投递后的应答率是多少,受邀面试数是多少,实际面试数是多少,每一次面试分别达到一面,二面,三面,四面的占比各是多少,面试成功率是多少,每一次的面试失败分析总结,再优化简历,完善面试的思路、表达。 直到最后找到那个与自己目标定位高度匹配的职业发展机会,停止本次面试,开始新的旅程。 三、面试期间的生活体验分享
(2)面试期间搭乘过50+条公交线路,可以说,近来在帝都东西南北各个方位留下的足迹,远超我4年来在这里走过的所有地方。甚至,我都开始臆想:要是百度地图把我近来的出行记录提取出来,与3年来的出行路线作分析比对,很容易能预测到“这是个互联网从业者,她最近在找工作”。 (3)在帝都一年中最美的季节里,我认真体验了摩拜单车,用它来解决我面试途中,最后3公里的距离问题。我渣渣的车技也有了提升,终于不再随便就把人撞了。 (4)开始从上班时频繁使用的外卖软件转移到点评App,我习惯基于当前位置,查找附近的美食来解决午饭,吃过次数最多的当数各种新疆餐厅,我依旧钟爱拉条子、炒面片、外加羊肉串。 (5)我面个试,我的TA比我还上心,每天追踪我的面试进展,跟我一起分析每一场面试、每一个存有疑虑的提问、甚至面试官的哪一句话,随时掌握我的动态。TA还是我的心理建设师、真爱鼓励师,多次把心态处于崩溃边缘的我拉回。我很庆幸在最美的时光遇见你,我们始终携手同行,心灵相通。 (6)不得不提的还有一位,我的一个素未谋面但神交已久的朋友,面试前的方向选择、面试中的问题讨论、面试后的结果反馈,我们一起探讨交流。我们讨论过:我是不是继续看策略产品的机会、目前常用的画像标签提取方法、画像应用、协同过滤、基于相似度的行为预测、数据指标……这些关键知识点对我的面试起到很大帮助,我很庆幸有这样一位朋友的存在。 整个面试期间,还有很多很多美好的体验和感受,而我在此期间也经历过太多的人和事,整个人也成长、成熟了很多,我对自己的理解又加深了一步,我更懂自己了。 尾声我们正在经历的一切美好的痛苦的事情,都是来自生活对我们的磨砺,我们是在体验生活,而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面试又是工作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定期来一场面试,不一定非要等真正求职时才去准备,应该学会在专注做业务的同时,可以抬头看看竞品。 也可通过一场面试,让自己跳出思维的枷锁,切换身份和场景,去看看正在高速发展,日益变化的行业局势,产品现状,从而帮助我们重新更全面的思考当前正在做的事情。 本文由 @winnie0825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巅云官方发声,对观点有疑义请先联系作者本人进行修改,若内容非法请联系平台管理员,邮箱2522407257@qq.com。更多相关资讯,请到巅云www.rzxsoft.cn学习互联网营销技术请到巅云建站www.rzxsoft.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