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良玉(1574年~1648年),字贞素。四川忠州(今重庆忠县)人。明朝末年著名女将、民族英雄、军事家。
  1595年(万历二十三年),秦良玉嫁石柱宣抚使马千乘为土司夫人,曾率“白杆兵”参加平播、援辽、平奢、勤王、抗清、讨逆(张献忠)诸役。累功至大明柱国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保、四川招讨使、中军都督府左都督、镇东将军、四川总兵官、忠贞侯、一品诰命夫人。
  1648年(南明永历二年,清顺治五年)农历五月二十一日,秦良玉因病去世,南明朝廷追谥曰“忠贞”。
  秦良玉深通韬略,文艺也有造诣,著有《固守石砫檄文》传世。
  秦良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单独载入正史将相列传(非列女传)的巾帼英雄,唯一凭战功封侯爵的女将军。
  《明史·秦良玉本传》记载到:“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秦良玉一生戎马40余年,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秦良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单独载入正史·将相列传(非列女传)的巾帼英雄。北京宣武门四川营胡同就是她北上勤王屯兵遗址(门上刻“蜀女界伟人秦少保驻兵遗址”十二大字)。
  根据重庆官方对秦良玉所遗留下来的衣物等遗物测定,其身高约1米86左右。(据藏于重庆博物馆的秦良玉蓝缎平金绣蟒袍,此袍长171cm,袖长96.5cm)
  她的父亲秦葵是位具有爱国思想的岁贡生,饱读诗书,见多识广,算得上是一方名士。育有三男一女,良玉居于第三,上有哥哥邦屏,邦翰,下有弟弟民屏。秦良玉是家中唯一的女孩,父亲尤其钟爱她,认为虽是女孩子,也应习兵自卫,以免在兵火战乱中“徒为寇鱼肉”。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播州(今遵义)宣慰使杨应龙,割据地方,鱼肉乡里,朝庭调他东下抗倭援朝,他非但拒不出师,反而乘机煽动叛乱。次年二月朝庭集结重兵,兵分八路围剿叛军,马千乘亦率五百精兵跟随,在平叛战争中,秦良玉初露锋芒,“连破金筑七塞,取桑木关,为南川路战功第一”。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马千乘被太监邱乘云诬陷,冤死云阳狱中,朝庭因秦良玉屡立战功,遂令袭职,代领石柱宣抚使。从此秦良玉卸裙钗、易冠带。侍女卫队皆戎装雄服,南征北讨,声威远震。明末社会动乱中,秦良玉站在明王朝一边。崇祯二年(1629年)十二月,清兵绕道喜峰口,攻陷遵化,直抵北京城下。次年又向东攻占永平、滦州、迁安三城,形势极为险峻。崇祯皇帝匆忙下诏征调天下兵马勤王。秦良玉闻讯,火速“出家财济饷”,两次率白杆兵兼程北上。当时各地先后赶来的十余万官军,均屯驻在蓟门近畿一带,互相观望,畏缩不前。独秦良玉所部率先奋勇出击,在友军配合下,奋力收复永平、遵化等四城,解除了清兵对北京的威胁。为此,崇祯皇帝派特使携带大批酒肉前来犒军,并在平台召见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女将军秦良玉。见过女将军后,明毅宗感慨万千,写下了四首诗,夸赞她的功迹,并御笔亲誊,赐给了秦良玉:“蜀锦征袍自剪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万历二年(1574年)正月初二申时,良玉出生于一个岁贡生的家庭。她自幼深受忠义家庭“执干戈以卫社稷”的思想影响,从其父秦葵操练武艺,演习阵法,显露出一般女子所难企及的军事才能,素以“饶胆智、善骑射、熟韬略、工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称著于世。幼年时代秦良玉就树立了一颗掌军挂帅的雄心。秦葵曾对她说:“惜不冠耳,汝兄弟皆不及也。”她答道:“使儿掌兵柄,夫人城,娘子军不足道也。”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嫁石柱宣抚使马千乘为妻,她激励其夫并帮助其在石柱建立了一支“戎伍肃然”为远近所惮的白杆兵。史料《蜀龟鉴》载道:“(良玉)间语千乘曰:‘今天下多故,石砫界黔、楚、蜀交,不可不练兵为保境计。且男儿当立功万里,继先高祖新息侯家声,何区区固吾圉为?’千乘唯唯。与侯同治兵,每号令必商之侯。其下皆畏敬侯,至不敢仰视。而侯实温文娴雅,士乐为之用。此皆侯如事,旧史并无记载。”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与其夫千乘到播州(今遵义)参加平定杨应龙叛乱之战,扼贼邓坎。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十一月,川贵总督王象乾疏言:“……八路皆三万为率,七路擒斩多者五六千,少者不下三四千,土司中如冉御龙兵八千,擒斩不止八百,马千乘兵三千,擒斩八百七十五名颗,千乘之妻秦氏报效不支饷,兵五百,擒斩一百一十七名颗,而二家且口夺桑木、大滩等险关,意不言功,何其勇且顺也……。”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八月,马千乘因开矿事得罪太监邱乘云,瘐死云阳狱中。按土司夫死子袭,子幼则妻袭之制,秦良玉袭任石砫宣抚使。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六月,后金兵入侵辽东,朝廷诏令征兵援辽。良玉遣其兄邦屏、弟民屏率五千白杆兵先行,接着自统精卒三千与子祥麟赶赴辽东战场。邦屏、民屏率兵抵辽阳后奉命镇守沈阳西南浑河附近。
  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后金兵围困沈阳。邦屏等奉命驰援,兵至浑河,悉沈阳失守,众军同仇敌忾,“白杆兵”一马当先,勇渡浑河。在桥北结营未绪,即遭敌四面袭击,与友军以万余人抵敌数万人,杀敌数千人。恶战中敌主力赶到,明军寡不敌众,邦屏率部英勇拼杀,和士兵千余捐躯沙场,民屏身负重伤突围脱险。史载此次血战为“辽左用兵以来的第一血战”,兵部尚书张鹤鸣奏称:“浑河血战,首功数千,实石砫、酉阳二土司功。”同年(1621年),四月,秦良玉亲统精卒三千北上,镇守榆关(今山海关),在附近与后金兵遭遇,激战中,祥麟目中箭,尤拔矢逐贼,斩获如故,敌惊退,被军中誉为“赵子龙”、“小马超”。朝廷闻报,熹宗御赐“忠义可嘉”匾额,并赐良玉诰命夫人,进二品服,并命良玉回川再征兵二千赴援。
  同年(1621年),九月,永宁宣抚奢崇明叛,适逢良玉回川,奢遣使结盟,良玉斩使留银,转战重庆、成都和泸州等地,收复新都。
  天启二年(1622年),白杆兵解成都之围。回师克二郎关、佛图关,复重庆。命封夫人,赐诰命,复授都督佥事,充总兵官。
  天启三年(1623年),秦良玉打败永宁奢崇明军,平定全川;同年平定“松藩叛乱”。
  崇祯三年(1630年),永平四城失守,畿辅震动,诏天下勤王,各方将领自保不暇,逗留不前,独秦良玉慷慨誓众,率翼明捐资济饷、裹粮率师,昼夜兼程,再次驰援京师。崇祯皇帝优诏褒美,晋封都督同知,挂镇东将军印。召见平台,赐彩帛羊酒,并赋四诗旌其功。
  崇祯四年(1631年),秦良玉在保卫大凌河筑城战斗中,再建“首功”。
  崇祯六年(1633年),良玉自京师还,专防川东。马祥麟、张凤仪、秦翼明留守京师。
  崇祯七年(1634年),张献忠入川,秦良玉与正好回川的儿子马祥麟前后夹击,在夔州(奉节)打败张献忠,使之退走湖广。
  崇祯十三年(1640年),罗汝才犯四川,秦良玉领兵至,汝才不战而逃,秦良玉率白杆兵追击,在巫山和夔州重创罗汝才农民军。并夺其大纛。擒其渠副塌天。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上吊自杀。消息传来,深受明恩的秦良玉服孝痛哭,几次昏绝,哀动左右。张献忠流贼此时尽陷楚地,又向四川杀来。秦良玉向当时的四川巡抚陈士奇呈献《全蜀形势图》,希望官军能增兵坚守蜀地十三处险隘。陈士奇不予采纳。秦良玉不死心,又推心泣血地向四川巡按刘之勃建议,刘巡按倒是同意她的计策,但他本人手中无兵可发。张献忠巨贼数十万长驱直犯夔州。秦良玉驰援,由于众寡太悬殊,兵败而去。她的失败,标志着蜀地的沦陷。张献忠相继攻克万县、重庆、成都,并在当年年底称帝,建立“大西”伪政权。
  
  大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军攻占北京,大举南侵,秦良玉已年七十三岁,毅然接受隆武政权赐封太子太保、忠贞侯封号以及“太子太保总镇关防”官印,继续高举扶明抗清的旗帜,准备前往福建抗清,然郑芝龙叛变,隆武帝被捉,未能成行。
  大明永历二年(1648年),在西南的永历皇帝派人加秦良玉太子太傅,授“四川招讨使”。使者大喜,即刻回朝复命,可惜的是,几日之后,秦良玉就因病重抱恨而终。
  大明永历二年(1648年)五月二十一日,秦良玉薨于大都督府玉音楼,葬于石柱县东3公里处、龙河北岸的回龙山(今石柱县大河乡鸭桩村),享年75岁。
  秦良玉墓地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长方形,封土用条石围砌,长8,宽6,存高3.6米。墓前立方首方座石碑1通,碑高2,宽1米,镌有“明上柱国光禄大夫镇守四川……提督汉土官兵挂镇东将军印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保忠贞侯秦良玉之墓”等铭文。墓前神道两侧尚存人、马、象、狮等石像。该墓地建于清顺治五年(1648),1987年重修。2000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企业品牌网站建设  http://www.rzxsoft.cn 文章由重庆一佰互联企业品牌网站建设http://www.rzxsoft.cn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