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庶堪,字沧白,晚号邠斋,四川巴县(今重庆巴南区)人,中国民主革命先驱、辛亥革命元勋、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孙中山革命事业最重要的助手之一。1906年春,同盟会重庆支部(同盟会全国设五大支部,重庆占一席)创立,杨庶堪为负责人。此后,杨庶堪成为四川的革命派领导人之一,投身革命思想宣传及组织武装起义。辛亥革命爆发后,杨庶堪、张培爵、朱之洪一起领导了重庆辛亥起义。此后参加了护国、护法斗争,先后任四川省省长、国民党本部财政部长、中华民国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大本营秘书长、广东省省长、北京政府司法总长等要职。参与了国民党的改组、国民党一大的筹备等重要活动。抗战爆发后,拒绝汪精卫的拉拢利诱,拒不出任伪职,抛妻别子,转抵重庆参加抗战。1942年8月6日,杨庶堪在重庆南岸病逝,享年六十二岁。逝世后举国哀悼,并按国葬礼仪,将杨庶堪的遗体安葬于巴县东温泉。1943年7月19日,国民政府在杨庶堪事业发源之地重庆府中学堂旧址,建立了“杨沧白先生纪念堂”,并将其所在的炮台街,改名为“沧白路”,将其出生地巴县木洞镇改名沧白镇,以纪念这位辛亥革命的赫赫功臣。
  1900年以重庆府试第一名选为秀才,早年曾创办《广益丛报》并任主编,1903年与朱之洪等秘密组织公强会,此为四川省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905年加入同盟会,1906年在重庆设同盟会支部并担任领导人。1906年到1909年间先后在川南叙永的永宁中学、成都高等学堂分设中学任教,并以中学监督、教员的身份为掩护,传播革命思想,开展反清活动。
  1909年回重庆在重庆府中学堂任监督,并将同盟会重庆支部设在学校内。1911年黄花岗起义后,领导重庆同盟会支部积极筹划重庆起义。5月四川保路运动爆发后,在重庆与党人共组重庆保路同志会,并被推为主盟。
  1911年11月22日,与张培爵一起领导重庆同盟会及被同盟会控制的清军巡防军、巡防营、水道巡警、民团等和平起义,宣布重庆独立、成立蜀军政府,并推张培爵为都督,自任高等顾问。川蜀合并后任大汉四川军政府外交司司长。
  1913年当选四川省第一届省议员。
  1913年8月,与熊克武响应孙中山二次革命号召,在重庆成立讨袁军,被推为四川民政总厅长。失败后避走日本,次年加入中华革命党,为中华革命党政治部副部长兼中华革命党四川主盟人。
  1918年在四川靖国之役胜利后,被孙中山主持的护法军政府特派任四川省长。
  1920年辞省长职赴上海,被孙中山任命为国民党本部财政部长。1922年奉孙中山之命招抚滇、黔军击败陈炯明叛变。
  1922年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长,并为临时中央执法委员。
  1924年在国民党改组后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候补中央监察委员,
  1924年3月任广东省省长,6月辞职。11月在段祺瑞北京临时政府中任司法总长,三个月后辞职。
  1930年10月,到上海,并任国民政府委员。因与蒋介石不合,闭门读书。抗战时期,为避开汪伪政权强邀参政,带病离沪经香港返重庆,以病辞谢各种政府要职。
  1942年8月病逝于重庆南岸大石坝寓所,终年62岁,蒋介石亲自为他主持追悼会。
  
  人物轶事
  
  巧筹经费
  
  1924年,他担任广东省长,并对国立广东大学(现中山大学)的筹建给予了大力支持。当时国立广东大学的筹备主任邹鲁,因资金短缺,三天两头找杨庶堪解决大学筹款问题。杨庶堪苦笑:“这个省长难当啊!日日夜夜都有人来找我要钱。当然,办教育很重要,一定要解决。”
  随后,杨庶堪灵机一动向孙中山写了一份报告,建议将广东当时的“筵席捐”的三分之二拨为国立广东大学经费,三分之一作为地方教育经费。所谓“筵席捐”,就是针对宴会筵席而征收的,目的是崇尚俭朴,限制奢侈。1924年3月12日,大元帅训令第九十六号落实此事,自此国立广东大学的经费才得到解决。
  
  与蒋介石轶事
  
  结义不成,反生间隙
  
  1913年,杨庶堪(字沧白)当选四川省第一届省议员。1913年7月,二次革命发生,各地纷起讨袁。8月3日,响应孙中山二次革命号召,时任四川民政厅厅长的杨庶堪与熊克武通电各界重庆独立,讨伐袁世凯。9月12日讨袁军败,杨庶堪及但懋辛、向楚等均遭抄家,全国通缉,被迫离川,历经沧桑,经上海逃往日本,见到孙中山先生。
  1914年7月,孙中山先生为重振革命,在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杨庶堪与谢持同时被指派为革命党四川主盟人,杨庶堪又被委为中华革命党政治部副部长。
  1915年,杨庶堪受孙中山先生指派返上海,推动倒袁及护法运动。陈其美任中华革命党上海地下组织负责人,杨庶堪任顾问。因杨庶堪系四川反清领袖人物,功成不居,道德文章满天下,孙中山先生都很钦佩,陈其美对他也十分敬重。
  这时,蒋介石在光复会领袖陶成章被暗杀后曾避往日本,1914年7月,蒋介石也被派往上海协助陈其美。从事反对袁世凯的革命活动。早在辛亥革命爆发时,蒋介石在上海,受陈其美指派,率先锋队百余人至杭州,参加光复浙江之役;嗣后在沪军都督陈其美部任沪军第五团团长,与陈其美、沪军第二师师长黄郛结拜为“盟兄弟”,很受陈其美器重。
  袁世凯复辟帝制后,1915年10月27日,孙中山委陈其美为中华革命军淞沪司令长官,主持上海讨袁军事。陈其美电召杨庶堪、蒋介石、丁人杰、余祥辉等人到上海,会同吴忠信、周淡游、邵元冲等人在法租界霞飞路(今淮海中路)筹组讨袁总机关,杨庶堪任顾问,蒋介石被分派担任军事工作。12月杨庶堪与蒋介石等人在陈其美主持下与杨虎发动肇和兵舰起义,炮轰制造局,并分别派人进攻电报局、电话局、巡警总局、工程总局等,因袁军反扑后援无济而失败。杨庶堪在陈其美遇刺后写的《陈其美墓志铭》中,详细描写了这一惊心动魄的壮举:
  “于是召余及蒋介石、丁仁杰、余祥辉诸人归。至则谋袭海军,攻制造局,夺吴淞要塞,据上海发难,为天下先。”
  “于十二月五日薄暮,令杨虎纵炮攻陆,巨声隆隆震天地。”
  “公率蒋、吴、丁、周,躬至城中督战。而留余与邵元冲、周日宣居守。”
  失败后,军警追捕,“公(指,陈其美)与余(我)及吴(吴忠信)蒋(蒋介石)蹬登屋而逸,”可见当时杨庶堪与蒋介石是并肩作战的战友。
  本来,杨庶堪与蒋介石均为陈其美所倚重。杨比陈其美小3岁,比蒋长6岁。王养生有文记载他们这段交往的结束:
  “蒋介石此时追随英士甚密,对杨沧白礼敬为师,常求杨教学英语。继又进呈金兰谱一份,求与沧白先生结义为弟兄,先生笑而纳之,未置可否。不久,蒋携一仆从,投宿杨寓,请容短期下榻。蒋恒早出晚归。一日杨蒋俱外出,蒋仆收拾房间,失手将古瓷花瓶落地打碎。杨夫人闻而责诘曰,杨先生室狭,书物零乱,已无从位置,仅此一书房,那容上客局促其间,我真难为作此主人也。当夜蒋归,其仆似夸辞报之。次晨绝早,即携仆卷被而去。沧白后始察知,颇亦歉仄。但各以事牵,一时未有机会向蒋解释”二人生隙自此始。
  蒋介石亦从未就此事说过什么。但从前那种“同在一个屋檐下”吃、住、学英语等亲密状况,终二人一生再未出现。
  
  拉杨助力渐得器重
  
  杨庶堪离开上海后,四川靖国之役胜利,由孙中山特派任四川省长。1920年辞省长职赴上海,被孙中山任命为国民党本部财政部长。1922年奉孙中山之命招抚滇、黔军击败陈炯明叛变。1923年中山先生已开始决定采取联俄联共的革命政策,于2月21日自沪返抵广州,旋复任大元帅职。随同回粤者为廖仲恺、杨庶堪、蒋介石、张继等。分别以廖仲恺任大本营财政部长、杨庶堪为大本营秘书长、蒋介石为行营参谋长。
  为招蒋介石,还有一段小插曲。
  蒋介石毕业于东京振武学校,颇有军事才能。1920年11月29日,孙中山到了广州,恢复军政府。1921年1月12日,孙中山电蒋介石,请其来广州。同日,杨庶堪也有信给蒋:
  介石兄台鉴:……颇闻前日(二月二十九日)兄来沪,以读某函不快而归,方欲作书婉劝。……尤欲持以勉兄,共襄其业。且见兄之关涉重要,过于一般同志。中山先生从事创造,自当仗兄为前驱。然则先生撒手则已耳,如犹奋斗,吾辈安忍作壁上观?故无论如何拂逆,皆当含忍而为之。兄此时固万万不能遽息。……何时来粤?先示极幸。弟庶堪手启一月十二日。
  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孙中山避难于永丰舰,蒋去广州登舰侍护40余日,取得孙的信任和器重。蒋著《孙大总统蒙难记》一书。同年10月被孙中山派任东路讨贼军第二军参谋长,1923年2月被任命为大元帅府大本营参谋长。
  
  为出任访苏代表团拉杨说情
  
  其实,“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关心的不只是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孙中山也极为关注。1919年12月3日,蒋介石日记中记有孙中山派蒋访俄的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杨天石认为,这很可能是孙中山派遣蒋介石访问俄国的最早记载,可惜由于日记字迹漫漶,不能确定。
  1923年2月蒋介石被任命为大元帅府大本营参谋长(侍卫长)。蒋4月20日抵达广州,因为不称心,又于7月12日“愤而辞职”,前往香港。然而当听到孙将派代表团赴苏,乃于7月13日自港写信给大本营秘书长杨庶堪,希望向孙提出自己的要求:
  “为今之计,舍允我赴欧外,则弟以为无一事是我中正所能办者……如不允我赴俄,则弟只有消极独善,以求自全。
  马林是共产国际代表,荷兰人,1921年初由共产国际派来中国,推动组织中国共产党,促进国共合作。蒋介石在和马林等商量之后,组织孙逸仙代表团一事最后定案。蒋介石任团长,成员为:沈定一、张太雷、邵元冲、王登云。代表团中的唯一中共党员张太雷,时任青年共产国际执委会委员。
  蒋介石作为“孙逸仙代表团”团长访问苏联,在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背景下,得到极大好处。在苏联援助下,孙中山“以俄为师”,准备成立包括共产党人如周恩来、叶剑英做教官的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校长,对蒋介石来说,是生平重大的转折点。1924年5月3日,蒋介石正式被孙中山任命为军校校长兼粤军参谋长。他以黄埔校长为跳板,跃向权力的高峰,最后成为民国的最高统治者。
  起初孙中山想要粤军总司令许崇智兼军官学校校长,负责筹备,但许崇智力不从心。因蒋介石奉派到苏联考察军事,回国后奉孙中山先生之命,任黄埔军官学校校长。可见,蒋介石作为“孙逸仙代表团”团长的重要。而为了得到这一职位,蒋介石曾经不惜委曲求全,以“消极独善”作说词,请杨庶堪代为说情。
  此后,1924年10月,他组织和领导黄埔军校师生参加镇压广州商团叛乱、1925年2月东征讨伐陈炯明、6月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等战役,战果卓著,继兼广州卫戍司令。成为广州军政府举足轻重的人物。
  1924年在国民党改组后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杨庶堪当选为候补中央监察委员。同年,由于滇、桂军恃助广州收复之战有功,在广东任意横行,致使前任广东省长廖仲恺被迫辞职。杨庶堪于3月接任后,亦被蒋介石、戴季陶等散布流言中伤,谓杨挟滇军以自重。杨庶堪于6月愤而辞职去上海。这是杨庶堪和蒋介石最后一次共事,此后二人再无往来。
  尾声
  此时北洋军阀直皖两系斗争激烈,皖系段祺瑞内阁被直系吴佩孚等推倒后,仍力图挣扎。由于一时利害关系,逐渐形成孙(中山)段(祺瑞)之间暂时性的谅解和一定程度上的合作。杨庶堪辞职后,孙中山命他入京,以审时定势。段祺瑞出任北洋执政府执政,请杨做农商部长,他坚辞不就,后在孙中山授意下,于11月在段祺瑞北京临时政府中就任司法总长,1925年2月辞职。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广州军政渐由蒋介石执掌。杨庶堪从此寂居旧京与蒋介石不通闻问。
  1930年10月杨到上海,并任国民政府委员。因与蒋介石不合,闭门读书。
  抗战时期,为民族大义,杨庶堪避开汪伪政权强邀参政,带病离沪经香港返重庆,又不愿与蒋介石合作,以病辞谢各种政府要职。于1942年8月病逝于重庆,终年62岁。
  国民政府为纪念杨庶堪,褒扬其革命事迹,1942年11月22日,杨沧白追悼会在重庆夫子池举行,蒋介石主祭,送挽联:“抗战方殷吾党又弱一个言行不朽先生独有千秋”
  林森送挽联:“高风亮节自有千秋”
  接着,国民政府将原重庆府中学命名为“杨沧白先生纪念堂”,将原炮台街改名为“沧白路”,以资纪念。

企业品牌网站建设  http://www.rzxsoft.cn 文章由重庆一佰互联企业品牌网站建设http://www.rzxsoft.cn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