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薅草锣鼓”,又称薅草号子,俗称“打闹歌”。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民歌艺术形式。是土家人在薅草季节,聚集数十乃至数百人在进行集体劳动时,请两名歌手一个击鼓,一个敲锣面对薅草的众人,随着锣鼓声的起起落落而吼唱的一种土家族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酉阳古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薅草锣鼓它由田间生产、薅草劳动、山歌艺术等表现形式组成。主要以二人敲锣打鼓给薅草人提劲,以此提高劳动效率而世代相传的、表现劳动生产与音乐相结合的独有山歌歌种。演唱时用高亢的唱腔,并加之锣鼓穿插、帮衬,人声与器乐交相辉映,诙谐幽默,场面十分壮观。经过酉阳民族文化工作者的抢救、挖掘和整理,“薅草锣鼓”已走出酉阳土家山寨,走向了大江南北。
薅草锣鼓,渝黔一带土家人俗称“打闹”、“打闹歌”,鄂西州一带也有叫“山锣鼓”的,它由薅草劳动形式和田歌艺术形式两部分组成,是土家族的一种伴随劳动生产与音乐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形式。在结群薅草、挖土、栽秧时,一般有两位歌师傅领唱或对唱山歌,一人按节奏击鼓,一人应点敲锣,锣鼓间歇,歌声即起,轮流对唱,整日不歇。历史上,土家族地区山大人稀,单家独户劳力不足,加上野兽出没,窃食庄稼,伤害人畜。在这种特定的自然条件和劳动环境中,土家族人形成了团结互助、结伴成群、协作生产,并配以锣鼓敲击,既可作为劳作的信息,又可以起到惊吓野兽的作用。久而久之,形成了风格独具的薅草锣鼓。薅草锣鼓具有相对固定的结构格式,它一般由“歌头”(俗称“引子”)、“请神”、“扬歌”、“送神”几部分组成,有着请神求愿、组织生产、鼓舞生产、调节情绪等功能,是土家族人的劳动进行曲。
薅草锣鼓触山歌、民歌和地方戏曲为一体,其音域宽广、浑厚、高亢,加上巨大的锣鼓声,震撼山谷,气势磅礴。薅草锣鼓是农民在田间自娱自乐,消累解乏,调动劳动激情,统一劳动进度的一种方式。“巫山族薅草锣鼓”是巫山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该项目的成功申报,是对巫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一极大的鼓舞,同时“巫山薅草锣鼓”这一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薅草锣鼓”韵味悠长
薅草锣鼓的打唱者称“歌牌子”或“歌头”,边打边唱,现编现唱,堪称能人,其打击乐有鼓、钲、钹、马锣等。“歌牌子”或“歌头”领唱,众接腔合唱,配以锣鼓伴奏。鼓声时轻时重,阴阳有致。锣鼓声热烈响亮,领唱者慷慨激昂,劳动群众的和声波澜起伏,在山谷里久久回荡,原生态韵味悠长。
薅草锣鼓的唱词为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一般是单句虚词拖腔,复句押韵,且一韵到底。十字句如:“他二老做事情真是短见,无儿子还克寸财为的哪般?从今后再不能回家接班,我宁愿打柴卖度日过年。”
薅草锣鼓从形式上有“单锣鼓”(2至3人)和“夹锣鼓”(5至9人)。农民在插秧、薅草、改田等多人劳作时(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请歌师傅打“薅草锣鼓”。方法是歌师傅面对劳作者边打边唱,随着劳作者的进度逐渐后退。
唱词内容生动活泼
薅草锣鼓的唱词均属口头创作,见好夸好,以物及人。对不合正理的、偷奸耍滑的,出工不出力的或调侃,或规劝,或打趣,或逗乐。除即兴之外,也有唱秦香莲的,骂陈世美的,说岳飞的,斥秦桧的。《山伯访友》、《安安送米》等段子广为流传。也还有唱生产生活,婚姻爱情的……内容广泛,生动活泼,地域特色浓郁,乡土气息扑鼻。
歌词内容多为生活、爱情,以及流传的王昭君传说、“三国演义”、“封神榜”、“梁祝”等5000多首。加上随口编唱的五句歌,数量无法统计。随口编唱的五句歌如:
唱歌不畏难,也不是挑花绣牡丹,绣花要用针和线,唱歌只要舌头卷,陪我歌师傅唱几天。又如:姐儿住在对门岩,看着看着长起来,早上看到姐挑水,晚上看到姐抱柴,恨不得一翅飞拢来。
历史
巫山“薅草锣鼓”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民歌艺术形式。它主要分布在双龙镇、庙宇镇、骡坪镇、大昌镇、龙井乡、两坪乡等乡镇,据传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巴人时期。那时的人们从渔猎转为农耕,为驱赶野兽、祭祀山神而击鼓鸣锣吆喝,后演变成一种劳动山歌。
明代《三才会图》一书中记载:“薅田有锣鼓,其声促烈清壮,有缓急抑扬。”
民国年间《宣汉县志》记载:“土民自古有‘薅草锣鼓’之习。夏日耘草,数家趋一家,彼此轮转,以次周而耘之,往往集数十人,其中二人击鼓鸣钲,迭应相和,耘者劳而忘疲,其功较倍。”
酉阳薅草锣鼓
歌词结构
酉阳薅草锣鼓歌词结构较为固定,主要有五五七句式、五五七五句式、十字句等,一般是单句虚词拖腔,复句押韵,一韵到底。歌词内容丰富,涉及民间传说、生产知识及劳动场景等,地域特色浓郁,乡土气息扑鼻。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襟楚带黔,扼湘渝要冲,是中国民歌之乡,酉阳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薅草锣鼓则是酉阳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演唱形式。薅草锣鼓广泛流传于酉阳的山寨村落,集中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勤劳智慧、乐观向上的优秀品质。
2010年,酉阳桃花源景区发现了一本《土家薅草锣鼓》,据考证该歌集出自明代,虽歌集陈旧,但保存完好。全书有120页,双面抄写,唱词采用七言绝句,采用一唱一答形式,朗朗上口,完整记录了薅草锣鼓的全过程,同时也充分印证了酉阳是薅草锣鼓之乡的不争事实。
2008年,《薅草锣鼓》成功亮相加拿大华人春节联欢晚会,2010年参加央视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演出,同年又参加了“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舞蹈类)调演活动”北京展演,反响强烈,获得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酉阳薅草锣鼓从此走出深闺,走向全国。
民间艺术的奇葩
酉阳薅草锣鼓一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歌师傅在劳动队伍里来回走动,鸣锣击鼓,时刻观察劳作队伍的进度,并根据具体情况实时变换唱词和鼓点,以指挥劳动队伍按时圆满完成薅草任务,唱到精彩处,众人“哦火”齐起,确有“一鼓催三工”之效。
酉阳薅草锣鼓程式分为歌头、请神、扬歌、送神几大部分。先请歌师傅歌娘歌爷,请五方神、天地日月、诸天众神、土家祖先;扬歌部分唱的大都是历史故事、戏剧情节、神话传说,也有现场发挥,即兴而歌的。
薅草锣鼓曲牌有30多支,高腔曲牌有半声号子、对声号子、二接头号子、三接头号子、扬歌、赶号子、带赶歌、下山号子等,平腔曲牌有端公调、四平调、请神调、扬歌调等等。
酉阳薅草锣鼓的伴奏乐器主要是锣、鼓。在伴奏时,锣鼓点有一鼓一调和一鼓多调两种,伴奏方式有鼓里藏声、停鼓听声、叉鼓听声等。
企业品牌网站建设 http://www.rzxsoft.cn 文章由重庆一佰互联企业品牌网站建设http://www.rzxsoft.cn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