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安古镇位于长江支流汤溪河畔,是三峡库区进行三期以民办前的历史文化古镇之一。云安镇属重庆市云阳县,距离云阳老城仅15公里,云安镇因盐而立,因盐而兴,又因三峡水库工程没于水下。再往云安,老街古庙已无影无踪。在新的云阳城内,还可以找到昔日云安的移民。
云安镇是一个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工业古镇,故名汤溪(一说永安)。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扶嘉率众凿井煮盐,开城镇发展之始。约在唐宋时期形成街市,有主街一条,小巷数条,除熬盐厂房外,又居民近百户,为食盐生产、运销服务的商号10余家。北宋熙宁四年(1071)为安义县治,成为今县北工业、商贸重镇。明朝末年战乱,熬盐工人逃亡,商业急剧萎缩,居民避乱他乡,城镇濒于消亡。
清顺治元年(1644),战乱初平,恢复盐场,逃亡盐工、居民渐归。康熙十六年(1677),城镇恢复到唐宋时期水平。乾隆三十六年(1771)后,江西、湖北、陕西、湖南等省陶、郭、周、林等10姓人集资到云安开发盐业,工厂规模扩大,成为全省(四川省)有名盐场。盐业兴起,带起粮油、棉布、食品、百货、屠宰、医药各业渐次繁荣。街道发展为黄洲、江西、陕西、公平街等11条。进入民国,城镇建设进一步发展。抗日战争时众,川盐第二次济楚,刺激盐业迅猛发展,工人和居民增加万人。
历史起源
两千多年前,汉高祖刘邦的大将樊哙在云安射猎,追逐一只白兔时,竟发现了一口盐泉,于是刘邦命当地隐士扶嘉掘井汲卤煮盐,从此拉开了云安汲卤煮盐的历史帷幕。今天,这里的一大部分已随着三峡工程蓄水沉入了水中,只有少部分珍贵的建筑被整体地搬进云阳新城保存了下来。云安古镇从地理上消失了,但在所有热爱这片土地的人心中,云安永远存在。
古镇四面环山,一条小溪从古镇中间穿过,这条小溪因冬暖夏凉,故名汤溪,这里曾是称雄巴蜀、名闻遐迩的古盐都,涌流着世界最古老的盐泉。云安汲卤煮盐,以“白兔井”的诞生为标志。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为招收巴、蜀人定“三秦”,率樊哙由东乡(今宣汉县)入朐忍县(今云阳)募兵招贤。樊哙在云安射猎,见一白兔,逐而射之,白兔负伤逃入草丛。樊哙拨草寻觅,发现石缝中有一股盐泉缓缓流出。刘邦与隐士嘉相遇洞口,嘉劝刘邦早定三秦大业,高祖知嘉志在扶翼,赐嘉姓扶,令扶嘉掘井汲卤煮盐。扶嘉使民在涌出地表的自然盐泉周围,用土石围筑成井口,向下挖掘,直到卤水涌出,建成了云安第一口卤井——白兔井,从此拉开了云安汲卤煮盐的历史帷幕。
今天的云安古镇沉睡在长江三峡库区的水里扶嘉去世后,其女依嘱顺卤脉增掘九口盐井,井盐产量逐步扩大。此后,人们陆续开凿数百盐井,最多时达185口。据考古发掘发现,云安盐井不下500口,整个古镇就坐落在废井之上。许多井在使用若干年后,或因卤水改道,或因卤水变淡,或因山洪浸灌而被废弃。只有白兔井历经二千多年而卤水丰溢,直到1987年,盐厂使用万县高峰浓卤后才寿终正寝。白兔井为云安盐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白兔井也是中国最古老、使用寿命最长、保存最完好的大口径浅井,在我国的盐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2古镇文化
云安古镇方圆不足两平方公里,不过弹丸之地,而名寺古刹、庙宇神祠星罗棋布。妇幼皆知的“九宫十八庙”,衍生出千年宗教文化景观。这些宫庙寺宇建筑规模、风格大不相同,建筑时间也不尽一致,历朝历代皆有建筑或修缮,但其格局却是按太极图而分布。虽有的毁于战火,有的毁于山洪,有的改作他用,逐渐被世人冷落、淡忘,但许多有趣的故事仍在民间传说。当时号称“十方丛林”的滴翠寺,下临汤溪,背枕绝壁。无数文人骚客在此吟诗作赋,盛赞其景:“琳宇萧森满地霜,丹青磊落四山藏。泉穿石出珠千串,竹让楼高翠万行。野鸟群随僧饭饱,池鱼引动客衣凉。黄昏笑拂旃檀去,几杵疏钟送夕阳。”
云安是典型的移民城镇,五湖四海、天南海北的人们汇集此地,不同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在古镇留下深深的烙印。来自同一地域的乡亲,房舍相依,毗邻而居,他们用自己的祖籍地名为街巷命名,寄托乡思。如湖北黄州人聚居的黄州街、江西人聚居的江西街,陕西街……为寻求保护,他们以乡情为纽带建立会馆,联合对外,依靠团体的力量守护着各自的利益,形成了古镇特有的社会关系。帝主宫是黄州人会馆,炎帝宫是湖南人的会馆,万寿宫是江西人会馆,牮楼是陕西人会馆……鼎盛时期,有二十多个省在此建会馆、修街巷、筑庙宇,古镇的每一条街都有不凡的来历,每一座会馆都是一段云安的历史。
与会馆交相辉映的是雕梁画栋、极尽奢华的豪宅大院,如陈家大院、林家大院、汪家大院、施家大院、郭家大院、张家大院,再加上“九宫十八庙”,在古镇形成了建筑艺术的“大观园”。特别是陕西牮楼,匠心独具。其形为四边形五层碉堡式建筑,外用条石青砖垒砌,内用木料为楼形成回廊,登牮楼如登天梯。站在牮楼上俯瞰,古镇如画,群山似涛。陕西人在此聚会议事,祭祖祈神,防盗抗匪。清道光年间,铸铜钟一口,兼作报时。从此,牮楼古钟成为古镇的灵魂和指挥中心,盐场的工时调度、居民的生活起居,全托付于钟声。闻声而起,听声而息,敲钟下班,盖章拿钱的日子百年有余。如今,陕西牮楼已经完整地迁到了云阳新县城的三峡博物公园里,但敲醒了云安人的钟声似乎依然在云阳的上空回荡。
云安人崇尚知识,重视教育,众多的书院、学堂就是这种人文精神的集中表现。咸丰初,大使陈廷安将旧盐大使署改建为书院,因五条小溪流入汤溪,故名“五溪书院”,即今云安第二小学前身。清末民初,名士郭文珍留学日本回乡,在云安创办“维新学堂”。1943年,唐星甫、汪国宾等人改文昌宫为私立中学,得到国民党元老、国民参政会参议员褚辅成先生鼎力声援,遂以“辅成”为校名纪念之,意在“辅仁成德,教育兴邦”。解放后,辅成中学更名为云安中学。如今的云安中学也迁进了新县城,并成为了新城中最美丽的学校。
具体介绍
白兔井
三峡地区属山区,自古就没有丰富的物产,可以依靠的经济来源惟有盐与茶。从云阳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可以看到当时的川东农民刀耕火种的粗放式耕作。而同样在汉砖上,也绘有打井烧卤制盐的热闹场面。早在公元前206年,云安就挖出了第一个盐井,名曰“白兔井”。云安镇上的人都知道,在2000多年前,当时的云阳还不叫云阳。汉高祖刘邦带领樊哙将军来这里招募士兵,走到云安时,一只白兔从路边蹿出,樊哙引弓射去,白兔负伤而逃。
樊哙跟在后面紧追,追到白兔井变,这只白兔没入草丛就不见了。樊哙拔开乱草,发现了一滩卤水。后来汉高祖刘邦命当地名士扶嘉在这里就地挖井。汲卤煮盐,这就是今天的白兔井。
银窝场
办盐业投资颇大,但利润极高。因为自古以来,盐就是政府严格控制的物资,长年实行政府专卖,由于缺乏竞争,故而可以迅速获利。贩盐的暴利吸引了许多富家纷纷投资盐场。工商业发达以后,当地人摆脱了落后的农耕的束缚,生活在川东地区算是较为富足的。宋代著名的的田园诗人范成大曾写诗再谈:“云安酒浓曲米贱,家家扶得醉人归”。清康乾时期,经过百来年的和平生活,各省人口繁衍,商人来往也大大多于往昔。江西、湖北、陕西、湖南等省人纷纷入川开盐,云安有商号300余家,成为川东重要工商业重镇,富甲一方,有“银窝场”之称。附近乡镇的女子,都以嫁到这个“银窝场”为荣。
箭楼打钟人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北方敌占区的人大量内迁,云安镇也人口大增。后来保存下来的老街、箭楼、维新学堂等建筑,除了清代建筑外,有不少都是这一时期所建的。陕西箭楼是全镇的中心,也是全镇最高的建筑物。箭楼的顶层有一只于清道光年见铸成的铜钟。因为称其被风吹雨打,又使用频繁,这口铜钟已是锈迹斑斑,并且还被敲打出一个碗大的缺口。已经搬迁到云阳新城的旷功桂老人祖祖辈辈都是这镇上的打钟人。据她讲,到她,这祖传的打钟工作已经是第七代啦。她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打钟人睡在箭楼的第三层,床头上放着自鸣钟,这可是全镇惟一的一个自鸣钟。每到一个整点,打钟人就爬上顶层,敲响铜钟,为全镇的人报时。镇上的人就在这每天24次的钟声中休息。
3主要资源
食盐是维持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在古代,食盐既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又是税赋的主要来源,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牢牢地抱着这棵摇钱大树,尽享其福。云安盐场从汉高祖亲那一天起,就被卷入朝代兴衰更迭的历史漩涡,政兴则盐兴,政亡则盐息。盐业和古镇相辅相存,荣辱与共,古镇的历史,就是一部用盐水和汗水书写的历史。
早在汉朝,朝廷就在朐忍设巴郡唯一的盐官,从此,县城因盐由万户驿(旧县坪)迁至汤口(今云阳镇),云安制盐就已初具规模,成为当时三峡地区的最大产业。唐朝初期,这里已经形成街市,当时仅有百来户人家,灶户十余家,盐号十余户,规模虽很小,但也是峡江地区之罕见。贞元元年(785),朝廷在此设盐监,云安产盐量在长江沿线跃居首位,人口随之增长,古镇日渐繁荣。
安史之乱的发生,导致大量人口迁往长江三峡地区,朝廷采取限定海盐销售区域,提高井盐价格的政策,复苏井盐生产。此间,大诗人杜甫寓居云安,目睹汤溪河畔运盐船队穿梭如织的繁忙景象,写下了“寒径市上山烟碧,日满楼前江雾黄。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划船何郡郎”的优美诗句。盐业的兴旺,由此可见一斑。五代十国至宋朝,古镇云安的盐业持续增长。明初,朝廷继续施行积极的盐政,云安盐产量持续增长,到1488年后的弘治年间,年产盐1249吨,较宋时增长两倍。
到了清朝顺治初年,湖南零陵人周为霖流落云安定居下来,投资恢复井盐生产,开创了外地人来云投资盐业的先河。顺治十七年后,朝廷进一步放宽政策,鼓励外籍人来云安开井煮盐。“购卤股者,胜于买田,以责息速且厚也”,盐利丰厚,炙手可热。一时间,古镇人声鼎沸,商贾云集,开发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来自江西、湖北、湖南、陕西等地商户先后落户云安。他们有的凿井置灶,有的购卤煮盐,有的经营柴薪燃煤,有的经营食盐销售……“辘轳喧万井,烟火杂千家”、“无室不成烟,无民不樵薪”,正是当时云安盐厂热闹场面的真实写照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曾两次空袭云安,使得云安盐业严重毁损,但随着战局的变动,人口南迁,当年许许多多的“下江人”为躲避战乱涌入古镇,大量人口的聚集,使受到创伤的盐业很快恢复元气,从而带动古镇各行各业的迅猛发展。到1946年,有商号近500家,学校4所,人口达两万多人。沿汤溪河两岸的大街小巷,客栈、饭铺、茶馆、杂货店、剃头铺、肉铺一家紧挨一家,家家生意火红。云安周边靠食盐营生的有十数万人,南来北往,川流不息,人烟腾茂,市场繁荣,恰似一幅鲜活的《清明上河图》。而此时的云阳县城仅万余人。“女娃子,快快长,长大嫁到云安厂”的民谣传遍峡江一带,又一个鼎盛时期降临云安古镇。
1949年12月7日,云安和平解放,古镇草木逢春,生机勃发。1953年1月,国营云阳制盐厂成立;1956年底完成了公私合营、私营联合盐厂的改造,国营云阳制盐厂独家生产食盐的局面形成。1954年,盐厂安装第一台火电机组,盐厂开始用水泵汲卤;1959年11月,云阳至江口公路通车,结束了云安盐全靠人力运输的历史;1978年以后,实行真空制盐技术,更新改造设备,引“万盐一井”浓卤,实施技改工程,盐产量大幅度攀升,1992年产量达92312吨。
时间走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古盐泉逐渐枯竭,加之盐业市场不景气,云安盐厂亏损严重,举步维艰。1999年云安盐厂被万州索特集团公司兼并,2003年4月云安盐厂停产。哺育云安人数千年的云安盐场,挤尽最后一滴乳汁,告别了制盐的历史舞台。
企业品牌网站建设 http://www.rzxsoft.cn
文章由重庆一佰互联企业品牌网站建设http://www.rzxsoft.cn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